热门搜索:
随着环境污水日益不断剧增,水环境,空气都不断污染,危害人类健康,所以随之增多的就是医疗机构,如:人民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体检中心,中心血站,血液透析,中西医结合医院、民营医院、专科医院、骨科医院,眼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妇科医院,男科医院,儿童医院等所有**医疗机构!
但是随着医院医疗机构的不但增多,面临着医疗污水废水排放量也与日俱增,排放到自然水体,没经处理排入城市管网,污水中具有大量的细菌,病毒等侵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因此,医院医疗机构污水必须处理达到国家要求的医疗污水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医疗污水排放标准参考依据是《国家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科检测作为中科检测旗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具有污水检测相关资质,可按照标准提供以下项目测试:
粪大肠菌群数(MPN/L)
肠道致病菌
肠道病毒
结核杆菌
PH
化学需氧量(COD)
浓度 (mg/L)
较高允许排放负荷(g/床位)
生化需氧量(BOD)
浓度 (mg/L)
较高允许排放负荷(g/床位)
悬浮物(SS)
浓度 (mg/L)
较高允许排放负荷(g/床位)
氨氮(mg/L)
动植物油(mg/L)
石油类(mg/L)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g/L)
色度(稀释倍数)
挥发酚(mg/L)
总氰化物(mg/L)
总汞(mg/L)
总镉(mg/L)
总铬(mg/L)
六价铬(mg/L)
总砷(mg/L)
总铅(mg/L)
总银(mg/L)
总A(Bq/L)
总B(Bq/L)
总余氯1)2(mg/L)
(直接排入水体的要求)
医院污水取样与监测要求:
6.1污水取样与监测
6.1.1应按规定设置科室处理设施排出口和单位污水外排口,并设置排放口标志。
6.1.2表1*16-22项,表2*15-21项在科室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总A、总B在衰变池出口取样监测。其它污染物的采样点一律设在排污单位的外排口。
6.1.2医疗机构污水外排口处应设污水计量装置,并宜设污水比例采样器和在线监测设备。
6.1.3 监测频率
6.1.3.1粪大肠菌群数每月监测不得少于1次。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时,接触池出口总余氯每日监测不得少于2次(采用间歇式消毒处理的,每次排放前监测)。
6.1.3.2肠道致病菌主要监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的监测,每季度不少于1次;志贺氏菌的监测,每年不少于2次。其他致病菌和肠道病毒按6.1.3.3规定进行监测。结核病医疗机构根据需要监测结核杆菌。
6.1.3.3收治了传染病病人的医院应加强对肠道致病菌和肠道病毒的监测。同时收治的感染上同一种肠道致病菌或肠道病毒的甲类传染病病人数**过5人、或乙类传染病病人数**过10人、或丙类传染病病人数**过20人时,应及时监测该种传染病病原体。
6.1.3.4理化指标监测频率:pH 每日监测不少于2次,COD和SS每周监测1次,其他污染物每季度监测不少于1次。
6.1.3.5 采样频率:每4小时采样1次,一日至少采样3次,测定结果以日均值计。
6.1.4监督性监测按HJ/T91执行。
6.1.5监测分析方法按表5和附录。
6.1.6污染物单位排放负荷计算见附录F。
6.2大气取样与监测
6.2.1污水处理站大气监测点的布置方法与采样方法按GB16297中附录C和HJ/T55的有关规定执行。
6.2.2采样频率,每2h采样一次,共采集4次,取其较大测定值。每季度监测一次。
6.3污泥取样与监测
6.3.1取样方法,采用多点取样,样品应有代表性,样品重量不小于1kg。清掏前监测。
医疗机构污水检测和污泥检测的粪大肠菌群方法介绍:
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466-2005 于2005年7月27日发布,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医疗机构,具体应该检测哪些致病菌呢?让我们逐一分析解读。
“排放标准”对粪大肠菌群数、肠道致病菌、肠道病毒都做了具体的要求,而“预处理标准”仅对粪大肠菌群数做了监测要求。也就是说:执行“预处理标准”的只需监测粪大肠菌群数,而肠道致病菌和肠道病毒是不需要监测的。
粪大肠菌群是总大肠菌群中的一部分,主要来自粪便。在 44.5℃温度下能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称为粪大肠菌群。用提高培养温度的方法,造成不利于来自自然环境的大肠菌群生长的条件,使培养出来的菌主要为来自粪便中的大肠菌群,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出水质受粪便污染的情况。
1 操作步骤
1.1 样品准备
1.1.1 污水
污水样品应至少取200ml,使用前应充分混匀。
根据预计的污水样品中粪大肠菌群数确定污水样品接种量。粪大肠菌群数量相对较少的接种量一般为10、1、0.1ml。粪大肠菌群数较多时接种量为1、0.1、0.01ml或0.1、0.01、0.001ml等。
接种量少于1ml时,水样应制成稀释样品后供发酵试验使用。接种量为0.1、0.01ml时,取稀释比分别为1:10、1:100。其他接种量的稀释比依此类推。
1:10稀释样品的制作方法为:吸取1ml水样,注入到盛有9ml灭菌水的试管中,混匀,制成1:10稀释样品。因此,取1ml1:10稀释样品,等于取0.1ml污水样品。其他稀释比的稀释样品同法制作。
注1:若样品为经过氯消毒的污水,应在采样后立即用5%硫代硫酸钠溶液充分中和余氯。
1.1.2 污泥
污泥样品应至少取200g,使用前应充分混匀。
根据预计的污泥样品中粪大肠菌群数量确定污泥样品接种量。粪大肠菌群数量相对较少的污泥样品接种量一般为0.1、0.01、0.001g。粪大肠菌群数量较多时接种量为0.01、0.001、0.0001g或0.001、0.0001、0.00001g等。
污泥样品应制成稀释样品后供发酵试验使用。接种量0.1、0.01、0.001g的稀释样品制作方法如下:取20g污泥样品,加入到三角烧瓶中,加灭菌水使成200ml,混匀,制成1:10稀释样品。吸取1:10稀释样品1ml,注入到盛有9ml灭菌水的试管中,混匀,制成1:100稀释样品。按同法制成1:1000稀释样品。接种1ml1:10、1:100、1:1000稀释样品等于接种0.1、0.01、0.001g污泥样品。
注1:若样品为经过氯消毒的污泥,应在采样后立即用5%硫代硫酸钠溶液充分中和余氯。
1.2 发酵试验
将样品接种于装有乳糖胆盐培养液的试管(内有小倒管)中,44℃培养24h。样品接种体积以及管内乳糖胆盐培养液的浓度与体积根据以下条件确定:
样品为污水时,取三个接种量,每个接种量的样品分别接种于5个试管内,共需15个试管。试管内乳糖胆盐培养液的浓度与体积应根据接种量确定。若接种量为10ml,吸取10ml样品接种于装有5ml三倍浓度乳糖胆盐培养液的试管内;若接种量为1ml时,吸取1ml样品接种于装有10ml普通浓度乳糖胆盐培养液的试管内;若接种量少于1ml时,吸取1ml稀释样品接种于装有10ml普通浓度乳糖胆盐培养液的试管内。
样品为污泥时,取三个接种量,每个接种量的稀释样品分别接种于3个试管内,共需9个试管。9个试管中,各装有10ml乳糖胆盐培养液。各个试管接种稀释样品体积均为1ml。
1.3 平板分离
大肠杆菌分解乳糖产酸时培养液变色、产气时小倒管内出现气泡。经24h培养后,将产酸的试管内培养液分别划线接种于EMB培养基上。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18~24h。
1.4 鉴定
挑选可疑粪大肠菌群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镜检。可疑菌落有:1) 深紫黑色,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2)紫黑色,不带或略带金屑光泽的菌落;3)淡紫红色,中心色较深的菌落。
上述涂片镜检的菌落如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则挑取上述典型菌落1~3个接种于盛有5ml乳糖蛋白胨培养液倒管和倒管的试管内,置于44℃培养箱中培养24h。产酸产气试管为粪大肠菌群阳性管。
2 计数
根据证实有粪大肠菌群存在的阳性管数,查表1或2可得100ml污水或1g污泥中粪大肠菌群MPN值。
由于表A1和表A2是按一定的三个10倍浓度差接种量设计的(污水接种量为10、1和0.1ml,污泥接种量为0.1、0.01和0.001g),当采用其他三个10倍浓度差接种量时,需要修正表内MPN值,具体方法如下:
表内所列污水(污泥)较大接种量增加10倍时表内MPN值相应降低10倍;污水(污泥)较大接种量减少10倍时表内MPN值相应增加10倍。如污水接种量改为1、0.1和0.01ml时,表A1内MPN值相应增加10倍。其他的三个10倍浓度差接种量的MPN值相应类推。
由于表A1内MPN值的单位为每100ml污水样品中MPN值,而污水以1L为报告单位,因此,需将查表A1得到的MPN值乘上10,换算成1L污水样品中的MPN值。